日用杂品
一、经营品种日用杂品,种类繁多,品种复杂。1953年国家对国营商业与合作社经营分工规定,供销合作社管理和经营的日用杂品为5个大类、 17个小类、 324个品种,五大类即:(一)炊事用具类,如金属炊具类的铁锅、鏊子、铜锅、生铝锅,木制炊具类的蒸笼、面板、擀面杖,其他炊具类的筷子、竹箩、竹筛、簸箕、簸萝等;(二)陶瓷器类,如餐具类的碗、盘、碟、杯、勺,烟茶具类的茶壶、茶碗、酒壶、酒盅、烟灰缸,陈设品类的花瓶、帽筒、挂盘,盥洗用具类的缸、盆、卫生洁具,其他类的鱼缸、茶几、衣架等;(三)国产手工纸类(俗称土纸),如文化用纸类的宣纸、竹纸、书写纸,包装用纸类的各种包装纸,卫生纸及其他用纸类的草纸、毛边纸、烧纸等;(四)日用杂品类,如伞类的油布伞、油纸伞、绸布伞,凉席类的竹席、草席、枕席、椅席,其他类的家具、 搓板、 竹帘、笤帚、水桶、拖把、木炭、葵扇、纸扇、鸡毛掸等;(五)鞋帽类,如草帽、竹笠、苇笠、蓑衣、草鞋、草拖鞋、木拖鞋等。二、采购加工日用杂品的采购加工形式,主要有4种:1、 凡实行计划管理的品种,按国家计划由产地派购,调拨给销地供应市场,或按计划分配的原材料组织加工供货。如列入计划管理的草席、竹席、葵扇,山东省市场供应所需,全部由浙江、江西、广东等省调入,按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下达的调拨计划组织调运,逐级分配,由基层供销合社和城市日用杂品零售店供应给消费者。地产炊具、陶瓷器、木制家具、木炭等品种,则由县以上各级供销合作社向生产者收购,供应给零售单位向市场销售。铁锅、炉子、烟筒、水桶等加工原料属于计划分配的品种,由省供销合作社按分配物资计划落实原材料,分配给各经营单位加工后,由零售单位供应。2、 非计划管理的省外调入品种,属于大宗批量调入的,如雨伞、纸扇、烟花鞭炮、土纸、草帽、蓑衣等,由省公司所属采购供应站(下放以后改称地、市日用杂品公司或土产杂品公司)与产地联系进货,供应给零售单位销售;零星调入的其他品种,由各级供销合作社自找货源,自主经营。3、 非计划管理的地产品,由各产地供销合作社的经营单位收购,一方面向其他非产区供销合作社供货,一方面供应所属各零售单位销售。4、 需组织当地以手工方式或半机械方式加工的品种,如笤帚、炊帚、拖把、鸡毛掸、簸箕、苇笠等,有的由群众自行组织加工,由当地供销合作社收购销售;有的由供销合作社购进原料,组织或委托群众加工后销售。三、供应日用杂品与群众日常生活的关系至为密切,在供应方针上一直强调必需品不准脱销断档,适时供应,方便群众。除做好铁锅、饭碗、水桶、水缸、筷子等常年供应外,对季节性需求商品,如夏季供应的凉席、扇子、雨伞,冬季供应的炉子、烟筒、火勾子、煤铲等,都是提前安排加工、调拨,应季搞好供应。这些商品一般价值较低、利润较薄,有的仅能保本经营,但全省供销合作社始终当成重点商品管理,开拓货源,安排加工,及时调运,保证供应,力求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主要品种供应量是:铁锅50年代平均销量 100万口, 最高年销量(1957年)193万口;60年代平均销量200万口, 最高年销量(1962年)378万口;70年代年平均销量360万口,最高年销量(1975年) 410万口;80年代平均销量460万口,最高年销量(1988年)516万口;1990年销量445万口。日用陶瓷器从1962年以后归口供销合作社经营管理,年销量9000万件左右,70年代增加到1.2亿件左右;1981年销量1.51亿件,为最高年销量;1985年销量1.33亿件。后由于市场放开,多渠道经营,供销合作社零售量减少,1990年销量5662万件。铁水桶60年代年平均销量100万只, 70年代平均销量 150万只,1980年销量 177万只,为最高年销量。1982年以后,由于农村居民饮水条件的改善,社会需求量减少,加之加工原料逐步放开,手工业者生产自销量增多,供销合作社的零售量逐年下降,1985年销量93万只,1990年销量62万只。家具60年代以前,农民家庭使用的家具大多是自行加工。60年代之后,供销合作社从农民需求出发,有的地方开始组织少量供应。从1975年开始供应逐步增加,当年销量49万件;1982年以后农村市场需求量激增,1985年销量96万件;1990年销量 128万件,为最高年销量。凉席品种虽然很多,但多年来农村市场供应以草席为主,竹凉席、塑料编织凉席和台湾草凉席等高档品种,从80年代才开始上市,销量有限。全省供销合作社50年代年供应草席30万条,最高年销量(1957年)43万条;60年代年供应草席50万条,最高年销量(1965年)70万条;70年代年供应草席180万条,最高年销量(1979年)273万条;80年代年供应草席250万条左右,最高年销量(1980年)426万条,为最高年销量。1990年销量169万条。土纸除当地生产、当地收购供应的草纸、手工包装纸外,1975年以后每年从省外调入数千吨供应市场,最高年调入量(1980年)7141吨,一般年份调入3000吨左右。1988年以后,由于消费档次提高,塑料包装代替了部分包装纸和机制纸,土纸省外调入量明显减少,1990年减少为1905吨。杂木杆主要是适合农村盖房做檩条的小口径圆木和适合做各类工具柄的木杆,除当地生产、 就地收购供应外,每年要从省外调入100万根左右,最高年调入量(1970年)253万根。1990年调入量 48万根。
一、经营品种日用杂品,种类繁多,品种复杂。1953年国家对国营商业与合作社经营分工规定,供销合作社管理和经营的日用杂品为5个大类、 17个小类、 324个品种,五大类即:(一)炊事用具类,如金属炊具类的铁锅、鏊子、铜锅、生铝锅,木制炊具类的蒸笼、面板、擀面杖,其他炊具类的筷子、竹箩、竹筛、簸箕、簸萝等;(二)陶瓷器类,如餐具类的碗、盘、碟、杯、勺,烟茶具类的茶壶、茶碗、酒壶、酒盅、烟灰缸,陈设品类的花瓶、帽筒、挂盘,盥洗用具类的缸、盆、卫生洁具,其他类的鱼缸、茶几、衣架等;(三)国产手工纸类(俗称土纸),如文化用纸类的宣纸、竹纸、书写纸,包装用纸类的各种包装纸,卫生纸及其他用纸类的草纸、毛边纸、烧纸等;(四)日用杂品类,如伞类的油布伞、油纸伞、绸布伞,凉席类的竹席、草席、枕席、椅席,其他类的家具、 搓板、 竹帘、笤帚、水桶、拖把、木炭、葵扇、纸扇、鸡毛掸等;(五)鞋帽类,如草帽、竹笠、苇笠、蓑衣、草鞋、草拖鞋、木拖鞋等。二、采购加工日用杂品的采购加工形式,主要有4种:1、 凡实行计划管理的品种,按国家计划由产地派购,调拨给销地供应市场,或按计划分配的原材料组织加工供货。如列入计划管理的草席、竹席、葵扇,山东省市场供应所需,全部由浙江、江西、广东等省调入,按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下达的调拨计划组织调运,逐级分配,由基层供销合社和城市日用杂品零售店供应给消费者。地产炊具、陶瓷器、木制家具、木炭等品种,则由县以上各级供销合作社向生产者收购,供应给零售单位向市场销售。铁锅、炉子、烟筒、水桶等加工原料属于计划分配的品种,由省供销合作社按分配物资计划落实原材料,分配给各经营单位加工后,由零售单位供应。2、 非计划管理的省外调入品种,属于大宗批量调入的,如雨伞、纸扇、烟花鞭炮、土纸、草帽、蓑衣等,由省公司所属采购供应站(下放以后改称地、市日用杂品公司或土产杂品公司)与产地联系进货,供应给零售单位销售;零星调入的其他品种,由各级供销合作社自找货源,自主经营。3、 非计划管理的地产品,由各产地供销合作社的经营单位收购,一方面向其他非产区供销合作社供货,一方面供应所属各零售单位销售。4、 需组织当地以手工方式或半机械方式加工的品种,如笤帚、炊帚、拖把、鸡毛掸、簸箕、苇笠等,有的由群众自行组织加工,由当地供销合作社收购销售;有的由供销合作社购进原料,组织或委托群众加工后销售。三、供应日用杂品与群众日常生活的关系至为密切,在供应方针上一直强调必需品不准脱销断档,适时供应,方便群众。除做好铁锅、饭碗、水桶、水缸、筷子等常年供应外,对季节性需求商品,如夏季供应的凉席、扇子、雨伞,冬季供应的炉子、烟筒、火勾子、煤铲等,都是提前安排加工、调拨,应季搞好供应。这些商品一般价值较低、利润较薄,有的仅能保本经营,但全省供销合作社始终当成重点商品管理,开拓货源,安排加工,及时调运,保证供应,力求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主要品种供应量是:铁锅50年代平均销量 100万口, 最高年销量(1957年)193万口;60年代平均销量200万口, 最高年销量(1962年)378万口;70年代年平均销量360万口,最高年销量(1975年) 410万口;80年代平均销量460万口,最高年销量(1988年)516万口;1990年销量445万口。日用陶瓷器从1962年以后归口供销合作社经营管理,年销量9000万件左右,70年代增加到1.2亿件左右;1981年销量1.51亿件,为最高年销量;1985年销量1.33亿件。后由于市场放开,多渠道经营,供销合作社零售量减少,1990年销量5662万件。铁水桶60年代年平均销量100万只, 70年代平均销量 150万只,1980年销量 177万只,为最高年销量。1982年以后,由于农村居民饮水条件的改善,社会需求量减少,加之加工原料逐步放开,手工业者生产自销量增多,供销合作社的零售量逐年下降,1985年销量93万只,1990年销量62万只。家具60年代以前,农民家庭使用的家具大多是自行加工。60年代之后,供销合作社从农民需求出发,有的地方开始组织少量供应。从1975年开始供应逐步增加,当年销量49万件;1982年以后农村市场需求量激增,1985年销量96万件;1990年销量 128万件,为最高年销量。凉席品种虽然很多,但多年来农村市场供应以草席为主,竹凉席、塑料编织凉席和台湾草凉席等高档品种,从80年代才开始上市,销量有限。全省供销合作社50年代年供应草席30万条,最高年销量(1957年)43万条;60年代年供应草席50万条,最高年销量(1965年)70万条;70年代年供应草席180万条,最高年销量(1979年)273万条;80年代年供应草席250万条左右,最高年销量(1980年)426万条,为最高年销量。1990年销量169万条。土纸除当地生产、当地收购供应的草纸、手工包装纸外,1975年以后每年从省外调入数千吨供应市场,最高年调入量(1980年)7141吨,一般年份调入3000吨左右。1988年以后,由于消费档次提高,塑料包装代替了部分包装纸和机制纸,土纸省外调入量明显减少,1990年减少为1905吨。杂木杆主要是适合农村盖房做檩条的小口径圆木和适合做各类工具柄的木杆,除当地生产、 就地收购供应外,每年要从省外调入100万根左右,最高年调入量(1970年)253万根。1990年调入量 48万根。
发表评论